有關《洞天》的賞析文章包括:

 

1. 《洞天》的禪機

 

2. 空中衛斯理書齋 - 洞天(連結至「葉李華個人網站)

 

返回倪學網首

 

 

 

《洞天》的禪機                 作者:紫戒(20096月25

 

《洞天》充滿玄奧的氣氛,除了是因為以喇嘛廟為背景外,故事牽涉「來自靈界的信息」,為故事添上神秘感。此外,書中禪機處處,更是一大特色。

 

說話像要有禪機,也不是太難。當布平說到貢雲大師憑感覺認為一塊大石是來自靈界的使者時,衛斯理表示貢雲大師也說不出靈界代表什麼,至多說「靈界就是靈界」。布平大為訝異,因為貢雲大師的確如此說過。不過,雖然是同一句說話,同樣的六個字,衛斯理只是聽得多類似的禪鋒,鸚鵡學舌般說出來,而貢雲大師則是有一定的領悟,憑其智慧而說出來,兩者境界不同。

 

在倪匡筆下的《洞天》,當中的禪機除了引人深思外,另有特別之處,因為倪匡亦道出了獨特的見解,更有科學的解釋。 故事未開始時,倪匡就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:

 

  『一隻蘋果,在人的眼中看出來,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隻蘋果;在毛蟲的眼中看出來,是甚麼樣子?』

 

驟看之下,這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,但在進一步去想這問題後,就知道人類是沒法回答的,因為人類不是毛蟲。就算用精巧的攝影設備,拍攝出昆蟲複眼看出來的東西,也沒有用。因為攝影機和昆蟲的眼睛是兩件事,雖有相同之處,但不會完全相同。倪匡用了簡單的科學邏輯,解釋了 為何科學方法也不能解答以上這問題。

 

當布平向衛斯理講述他在桑伯奇廟的奇遇之前,他先向衛斯理問了一個類似的問題:

 

  『當我們不看著的時候,一隻瓶子是甚麼樣子』

 

問題由毛蟲的眼中,轉到一個虛無的情況,沒有人在看的時候,瓶子是什麼樣子呢?

 

布平提出這問題,緣於他在廟中看到一塊大石,但在瞎了雙眼的貢雲大師心中,卻是來自靈界的使者。此外,沒有人看見大石如何突然出現,又如何在貢雲大師的房中。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,大石是什麼呢?

 

來自靈界的信息也是充滿禪機:

 

  『到我這裡來,來!來!到我這裡,會有更多的話告訴你,是你畢生的志願,想要知道的答案,我不會等你很久,快到我這裡來。』

 

這不是常聽見的「從來處來,往去處去」的禪機對話嗎?但貢雲大師、李一心及搖鈴大師都先後「去」了!眾喇嘛都感到他們還在貢雲大師的房中,但就是找不到他們。白素、衛斯理及布平在靜坐下,也到達了「靈界」,到了一處全是嶙峋岩石的山中,布平因此可以施展他高超的攀山技術。

 

 

當搖鈴大師問貢雲大師身在何處時,貢雲大師給予一個很禪機的答案:

 

  『身在何處,有何不同,全一樣!』

 

倪匡描寫搖鈴大師的反應也很有趣:

 

  『搖鈴大師的神情有點苦澀,他自然也懂得打這樣的「偈語」,可是說說是一回事,忽然之間,自己真的到了一個絕不可測的境地之,又是另外一回事!』

 

就算是大師,也有受不了禪機回答的時候。貢雲大師進一步說,他因瞎了,所以「心思何處,身處在何處」,更說他們就在禪房之中。最後,貢雲大師為免搖鈴大師著魔,向他說:

 

  『何以只牽掛身在何處,不去注意心在何處?』

 

 

貢雲大師如此智慧的人,他所說的禪機,並不是說說就算,而是真正悟出思想才是一切的道理,且能實踐在生活中。

 

白素仍未甘心,轉而問李一心,要求不要禪機式的回答,而要一個具體的答案。當李一心說他們在大石上時,白素先假設他們的身體縮小了,進入大石之中。這解釋很妙,大石傳出「到我這裡來」的信息,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到大石中去。

 

但這仍未是最終的答案,李一心最後向衛斯理解釋:

 

  『你的身子也沒有變小,你還是你,只不過是我們使用了一種力量,使你有了錯覺!

 

  我急急地道:「那我們現在——」

 

  李一心道:「看起來,當然是在一個山洞,但只要你閉上眼睛,你可以想像你在任何地方,當你看不到一樣東西的時候,這種東西,可以是任何形狀,對不對?不信,閉上眼睛試試!」』

 

這答案,和貢雲大師說的「心思何處,身處在何處」,可說是一樣,而且更解答了布平最先提出沒有人看的瓶子是什麼樣子的問題。果然,衛斯理等人閉眼後再睜開眼,又「返回」禪房中。實際上,他們是利用了自己的思想,突破了使他們有錯覺的力量而已。

 

禪機和科學,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,但在《洞天》巧妙的揉合下,水乳交融,構成一個很有特色的衛斯理故事。

 

(完)  回頁首

 

返回倪學網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