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《背叛》的賞析文章包括:

 

1. 《背叛》中的孟良崮戰役

 

2. 《背叛》閱讀報 告                作者:衛研網網主

 

3. 《背叛》 - 隱藏了倪匡的情感?

 

4. 《背叛》佈局的成興敗

 

5. 空中衛斯理書齋 - 背叛(連結至「葉李華個人網站)  主講:葉李華,主持:梅少文

 

 

返回倪學網首

 

 

 

 

《背叛》 中的孟良崮戰役    作者:紫戒 (20071029日)

 

在葉李華教授和梅少文女士於漢聲電台的節目「衛斯理書齋」中,葉李華教授提到倪匡親口說過《背叛》中最關鍵的戰役,是參考自發生於1947年國共內戰中的孟良崮戰役而寫的。在這場戰役中,共軍打敗了國軍精銳之師:第七十四師。筆者上網查看有關孟良崮戰役的資料,和《背叛》的情節比較,確有一番趣味。

 

 

以下有關孟良崮戰役的資料,來自以下網頁:

 

華夏經緯: http://big5.huaxia.com/js/gc/2007/00627698.html

 

榮衛平:文摘與收藏: http://www.rongwp.com/book/book125.htm

 

維基百科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D%9F%E8%89%AF%E5%B4%AE%E6%88%B0%E5%BD%B9

 

而以下括號內的啡色文字,則是節錄自《背叛》,以作比較。

 

 

在1947年,國民黨四十五萬大軍,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統率,向山東的陳毅、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推進。華東野戰軍包括九個縱隊及一個地方軍區,約二十七萬人。為了打破國軍的進攻,避免被圍殲的危險,並且打擊一下因國軍佔據了延安而生的囂張氣焰,華東野戰軍全權負責軍事指揮的粟裕決定全力圍殲國軍的精銳王牌,第七十四師(鐵軍)

 

解放軍正面以五個縱隊,約十多萬兵力,對國軍第七十四師圍攻,另外四個縱隊分別從左、右隔開國軍第七十四師與第八十三師及二十五師的接壤,再以一個縱隊從後面堵住其退路。

 

     (當時的形勢是,甘師和敵師的甲師、乙師,分佈在一座山頭的三面,互成犄角 之勢。敵軍的甲、乙兩師,目的也是要把甘師徹底消滅,所以,正在悄悄移動,成鉗形,自左右夾攻。)

 

 

當時,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(甘鐵生)看透了粟裕圍殲自已的計謀。雖然,解放軍已有合圍之勢,但張靈甫憑其兵力及豐富的作戰經驗,只要向左或右方轉進,便可與其他國軍匯合,解除危機。

 

     (但是敵軍又怕進攻得太快,被甘師看出了不利情形之後,拉隊向後一縮,就此 逸去,以後,再要找這樣對付甘師的機會,就十分困難了)

 

 

但張靈甫不但沒有迅速撤離,反而將計就計,將部隊移到就近的孟良崮山麓,主動讓解放軍來包圍自已。

 

       (甘鐵生搖頭:“不,讓他們合圍。”

 

      會議室中靜了下采,所有人的視線,都集中在甘鐵生的身上。方鐵生沉聲:“敵人合圍成功,我們只能退上山去。”

 

     甘鐵生點頭,語音十分堅定,毫無轉圓余地,就象是他以前決定大小所有戰役 的進攻或防守計劃時一樣,他道:“對,我們退上山去。”

 

(省略部份原文)

 

     方鐵生挺了挺身,嗓音宏亮:“甘師長的計劃,十分簡單。第一步,把我師兵 力,分成兩部份,一份,在敵方悄然合圍之前,用極秘密的方法,急行軍離開,在敵方將會形成的包圍圈外伺伏。”)

 

 

張靈甫的目的是讓使自已的七十四師作為「釣餌」,當解放軍十多萬兵力圍住他時,外圍的四十多萬國軍則可以反包圍解放軍,而七十四師更能實行「中心開花」的效果,能造成殲滅華東野戰軍的大捷奇跡。

 

     (甘鐵生的聲音也很嘹亮:“敵軍一旦合圍,一定立刻發動進攻,敵軍一攻,我 們的一半兵力,就退向山上,山下敵軍合圍,以為不必搶攻,我軍必定不戰而亡, 在這樣的情形之上,他們的警惕,必然松懈,我們約定,五日之後,午夜時分,山上的攻下來,在山外的攻過來,不但有反包圍,而且有意想不到的尖兵自山上沖下來,敵兵雖有兩師,但必然潰敗。”)

 

 

周邊的國軍距孟良崮山麓十至百多公里,半天至一天就可以來到孟良崮。張靈甫相信憑七十四師的軍事實力及孟良崮的險要山勢,堅守一、兩天絕對不成問題的。

 

蔣介石也知道了張靈甫的用意,下令新泰之十一師,蒙陰之六十五師,桃墟之二十五師,青駝寺之八十三師,河陽之第七軍和四十八師火速向七十四師靠攏,又急令萊蕪之第五軍南下,魯南之六十四師和第二十師趕向垛莊和青駝寺,樓德之第九師趕向蒙陰增援,企圖對解放軍實施反包圍,決一死戰。

 

這樣,雖然陳粟主力以五個主力縱隊包圍了七十四師,而敵軍卻以十個個整編師或軍包圍了陳粟主力。這時的關鍵問題在於:能否迅速圍殲七十四師,能否阻絕敵軍的多路增援。

 

5月13日,解放軍進攻張靈甫,經過兩天激戰後,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幾個小山頭,但張靈甫的主力仍在堅守主峰,戰鬥異常慘烈,攻山的解放軍傷亡也相當大,彈藥補充亦出現了困難。華東野戰軍總部與下屬都有提出忍痛從孟良崮撒退,以保大軍反被包圍。

 

於前線指揮進行指揮的粟裕,明白已到了勝負的臨界線,能讓戰局偏向勝利或失敗的因素,就是對戰雙方的軍心了、指揮官們的決戰信心及指揮效率。於是,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撤退,陳毅也宣佈會追究失職者的責任,以「撤職、查辦、殺頭」三大戰場紀律處分,並嚴令在24小時內攻上孟良崮。

 

另一方面,國軍缺乏相互配合,無人支援張靈甫軍。十一師師長胡璉距離太遠支援不及;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困於覆浮山及天馬山,損失萬餘人;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和張靈甫有宿怨,象徵性的派了一個連外,帶著報話機躲在孟良崮附近一個山洞中,欺騙張靈甫他們正來支援。

 

     (背叛的經過十分簡單 —— 到了約定上下夾攻的時間,甘鐵生沒有等到方鐵生, 那山上是死地,不可能再守下去,甘鐵生等多了一天,完全無法和方鐵生取得聯絡,就下令突圍。

 

     就算他有整個師在手,想突圍也不可能,何況他只有半個師,結果,自然可想 而知,全軍覆沒,戰至最後一兵,竟沒有一個投降被俘的,使得敵軍,也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失。)

 

 

最後,解放軍於5月16日下午完全攻佔孟良崮主峰。解放軍不僅有時間攻陷孟良崮,還有時間在撤出戰場後,因清點被殲的敵人人數不夠三萬二千人(七十四師兵員數),再次重返戰場,抓獲躲藏的餘兵約七千,然後,解放軍才從容撤走。 根據解放軍向中央軍委報告,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及副師長蔡仁傑(方鐵生的替身?)當場擊斃。

 

  (在陣亡的官兵中,敵軍極想找到鐵軍的甘師長和方副師長的屍體,可是卻沒有 發現,甘師長從此下落不明)

 

 

孟良崮一役,迫使重點進攻山東的國民黨軍暫時轉入守勢。

 

 

《背叛》中的戰役,和孟良崮戰役大致相同,主要分別是在現實中,張靈甫相信其他國軍會出兵反圍攻,怎料無人協助,仿似被出賣。他在山中苦戰,可能後悔為何不退守,而要置之死地卻不能後生。

 

而在《背叛》中,師長甘鐵生被同是好朋友及下屬出賣,當然更是痛苦。

 

比較兩者的異同,實在是很有趣,所以看到倪匡在小說中故弄玄虛,總是希望能知道他在參考那些真人真事,縱然有些人會覺得無此必要,倪匡亦曾這樣說過,但這也是閱讀小說的趣味之一。

 

(完)  回頁首

 

 

 

《背叛》閱讀報告    作者:衛研網網主 (20079)

 

(請注意:得作者同意下,轉載自「衛研網」。因屬原創資料,請勿隨意轉載)

 

 

《背叛》在使用構想故事主線的方式極為精妙。首先,作品以白素的朋友的小說作品帶出整個故事。倪匡先生在描寫這部「小說中的小說」的時候,不是直接引用原文,而是透過衛斯理閱讀的過程帶出這部小說的分散的線索。再透過衛斯理的評價及設想再去深入地探究夠樣已知的線索。當中也插入一些古怪的狂想混淆視聽,最後加入現實中的經歷將這部「小說中的小說」表現出來。而且這個小說的真相更是出乎意料之外,但卻又能帶出主題引入深思。

 

人們在自《背叛》之前,當然希望一如以往看到精彩的科幻故事。到了小說提到方鐵生可能是外星人的時候,人們也自然而然地把之以為這就是真相,可是結果就是另類。亦可能因為如此,這本書也極具吸引力,人們一拿上手便不願輕易放下來。大概這就是看《背叛》的樂趣了。衛斯理小說系列中,類似這部小說的,亦只有《黃金故事》了。

 

「兩個鐵生之間,生死不渝的情誼,本來反映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,忽然之間,方鐵生的行為,展現了人性最丑惡的一面,這中間,明顯地有著對抗。」究竟方鐵生的行為算不算是背叛呢?實在沒有肯定的答案。   

 

從理性而言,方鐵生這個行為算是背叛了,至少他假傳命令,按兵不動,令甘鐵生和其他士兵皆因為得不到支援而慘敗。即使甘鐵生沒有死掉,他也感受到被最親密戰友背叛的味道。這種感覺或者比起死亡更要痛苦。   

 

從感性而言,方鐵生一直也沒有從戰鬥中得到快樂,他甚至希望回到垃圾堆中生活。因為自他跟了甘鐵生以後,他就已經不是自己了。或者這樣說,方鐵生只是由甘鐵生製造出來的理想的戰友。可悲的是方鐵生從來也不想自己變成這樣。他所有的背叛行徑,也只不過是從回自我的表現而已。倪匡先生曾在其他作品提到「每個人也有一個容忍的限度,一旦過了這個限度,人就會爆發出來。」   

 

值得深思的是人到底是不是可以從理智與感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?如果可以的話,世間也就少了很多悲劇了。總而言之,方鐵生的背叛行徑是對是錯,還沒有一個客觀的結論。主角衛斯理則傾向感性的一面,你又會傾向哪個角度呢?

 

(完)  回頁首

 

 

  

《背叛》 - 隱藏了倪匡的情感?    作者:紫戒 (20076月12)

《背叛》最特別之處,就是倪匡在楔子中短短數句提到的親身經歷,較故事更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,亦為倪匡大大憂心:-

 

     『莫名其妙接到兩個澳門打來的電話之後。有了被背叛的可怕經歷之後。』

 

     『不要對人太好,或不需對人太好,或不必對人太好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心中怎麼想!』

 

莫名其妙的楔子,和故事中莫名其妙的背叛相呼應,究竟倪匡是藉創作《背叛》來發洩自己的情感,或只是恰巧?就只有他知道了。

 

故事中,甘鐵生、方鐵生和君花,三人在友情愛情之間糾纏不清。倪匡以他深情的筆調,將他們的三角關係,都細緻地描寫出來。尤其在甘鐵生得悉君花選擇了他後,和君花兩人在會議室中的情景,更能感到他們之間的心理矛盾:

 

     『她說:“我才關上門,他就緊緊抱住了我……他把我抱得那麼緊,緊得我透不過氣來,只感到他濃重地在呼氣,呼在我的頸上。”

 

(省略部份原文)

 

      君花又歎了一聲:“甘鐵生跪在地上,身子發抖,頭靠在我……身上,我只好摸著他的頭髮,雙手緊捧著他的頭……”

 

(省略部份原文)

 

      君化的雙手,捧住了甘鐵生的頭,安慰他:“你怎麼反倒哭了?我決定陪你上山,該哭的是小方。”

 

      甘鐵生仰起頭來,淚水在他的臉上流開去,他先是深深吸了一口氣,令自己鎮定下來:“我太高興,你終於有了決定,我和他早就商量過,我們的事,是很難解得開的結,但不是死結。”

 

      君化有點不滿:“你們商量的時候,一定照著你們兄弟的義氣,把我推來推去的了?”

 

      甘鐵生把君化抱得更緊,這時他的情緒也不再那麼激動,一挺身,站了起來,可是仍然把君化抱在懷裡:“你錯了,像每一次戰役,爭著擔當危險的任務一樣,我們誰也不肯相讓。”

 

      君化低歎了一聲:“前生的冤孽,我……跟了你,可難為了他。”

 

      甘鐵生也歎了一聲:“不,現在,我要你跟他,我知道你做了決擇,要了我,已經夠高興的了,可是這次戰役,不能失敗,你必須跟他,要是你跟我上了山,他……他要是一時想不開——”』

 

兩人短短的對話,就描述了甘鐵生為了戰役而把君花推給方鐵生的無奈。

 

 

三人雖關係紊亂,但方鐵生和甘鐵生仍然手足情深。君花表面上選擇了方鐵生後,方鐵生更承諾要和君花相處八十一世。似乎,方鐵生沒有背叛兩人的動機。但最後方鐵生背叛了他們兩人。故事中段描述方鐵生背叛的轉捩點,就是因為方鐵生突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。約半天後,方鐵生就作出了背叛的決定,一切都顯得莫名其妙。這種「莫名其妙」的感覺,和倪匡在楔子中所述非常吻合。

 

不論是否感同身受,倪匡描寫「痛苦」確有一手。他首先從君花的角度,側寫甘鐵生的痛苦:

 

『君花閉上眼睛:“我到山中的時候,正是……。那幾天日子,當夜,就聽到了他的號叫聲,那種叫聲,唉唉,真不是人發出來的,聽了之後……人真的不想再活,我發狂一樣滿山亂竄,也叫著……直到喉嚨啞得一點聲音都發不出來,可是他沒有出現。”

 

君花頓了一頓,才又道:“鄉民說,那嚎叫聲,根本不是人發出來的,是山精鬼魂所發,可是我知道,那是他,他沒有死,一直活在極度的苦痛之中,活在被自己最親最愛的人背叛的無邊苦痛之中。”』

 

 

倪匡先以甘鐵生的叫聲,讓讀者稍稍了解甘鐵生的痛苦。然後,再由甘鐵生以淡然的語氣作第一身講述:

 

     『“當我確知自己又活了下來之後,心中的痛苦實在無法形容——人在感到痛苦的時候,會自然而然,把身子縮成一團,雖然那樣做,一點也不能減輕痛苦。我遭到了那樣不可想象的背叛,也一直在把自己的身子緊縮,像是想把痛苦自身體中一滴一點擠出來!”

 

     他在那樣說的時候,聲音甚至十分平靜,唯其如此,才更叫人有驚心動魄之感。

 

(省略部份原文)

 

      甘鐵生慘然:“不把自己當人,只有這樣,才能熬過來。我找許多小得根本不能容身的山洞,硬把自己的身子擠進去,擠得骨頭格格發響,心裡反倒痛快些。很奇怪,再小的山洞,一天擠不過去,一個月擠不進去,一年半載下來,也就擠進去了!”』

 

這一段把甘鐵生的痛苦描寫得活靈活現,除聲音外,更能在讀者的腦海中出現甘鐵生縮成一團的模樣。這一段的描述,配合倪匡的序言,我也曾想象倪匡是否把他的感受隱藏在甘鐵生 的背後。

 

(完)  回頁首

 

 

《背叛》佈局的成與敗    作者:紫戒 (20076月11)

倪匡在故事佈局上時常都能抓住讀者的心,《背叛》也不例外。歷史上發生了不少背叛事件,要吸引讀者閱讀,就要另花心思。倪匡就成功地設計了一個不可能的背叛來引起讀者的好奇心。

 

故事甫開始就描述甘鐵生及方鐵生兩人之間如兄弟般的關係,亦師亦友。同時,亦預告背叛會在兩人之間發生,吸引讀著追看其前因後果。

 

故事中段加了君花這個角色。方鐵生在軍中有著摯友及深愛的人,雖面對三角關係而痛苦非常,但他以為君花選擇了他,自然更沒有背叛的理由。加上他於戰爭關鍵時刻選擇背叛眾人,結果是導致整團軍隊的滅亡,其背叛的因由,更令人摸不著頭腦。

 

倪匡成功設計了一個不可能的背叛,但在揭曉謎底時,始終不能令讀者心悅誠服。似乎倪匡想給讀者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:就是根本沒有背叛,所以在他故事中寫到:

 

      『我們的一切設想,都落了空,只有其中一個,比較接近,我曾說過:方鐵生可能根本沒有背叛!

 

      方鐵生確然沒有背叛,對他自己而言,他不承認那是背叛,他只承認他的行為,是在許多箍的網之中,把自己釋放了出來!』

 

但方鐵生在自白中,其實是在承認自己藉著背叛甘鐵生和甘花,來得到真正的自我:

 

     『背叛的是一個假的自我,得回的是真正的自我。告訴你們,你們沒有資格責備我是叛徒,沒有一個人可以責備另一個人是叛徒,因為人人心中都懷著信念,沒有人可以例外,那是人的天性,人有背叛的天性,看只看什麼時候發作!

 

(省略部份原文)

 

      現在明白了沒有,不背叛,那種日子我過不下去,人人都看看,以為我日子過得快樂得很,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苦,連你都不懂,以為我真的快樂,你不應該跟我下山,應該和他留在山上,我會拚命攻上去,死在你們面前,你也不該把他讓給我,那叫我更無法忍受下去,你們都不把我當一個平等的人,都把我當成一個要盡一切力量對他好的人!』

 

其實謎底就如溫寶裕曾提出的其中一個假設差不多:方鐵生想擺脫甘鐵生,因為甘鐵生對他太好了。但白素卻評論這設想太離奇,衛斯理亦說不成立。怎料,最後謎底揭盅,我反而覺得是溫寶裕說中了真相。

 

衛斯埋故事有時就是欠了一個能完全呼應前事的結尾,此又一例。

 

(完)  回首頁

 

返回倪學網首頁